秦代宫室之鼎盛,为我国古代社会所罕见,自夏、商以下迄于春秋、战国,皆未有能与之相比拟者。其大朝宫殿之宏巨性丽,与离宫别馆之数量众多,已屡为文史所津津乐道。然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昔日之辉煌门阙殿阁与堂榭楼台,早已化为飞灰荒草。遗留之文献记录,大多都极为简硌,偶及之而不详焉。现仅就目前所收,综述于后。
始皇即位之初,仍居于渭北之咸阳宫。此宫乃孝公迁都时肇建于卫鞅者,后经历代增修,是为当时秦王朝主要宫室之所在。举凡施政、颁令、朝会、见、宴乐及帝后起居等皇室活动,多在此进行。其见于《史记》秦始皇纪之载述,即有下列数端;
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长信候奶毒作乱被镇压后,始皇乃迎取太后于雍,“迁之威阳宫”。
始皇二十年(公元前7年),燕太子丹命荆轲假献图以刺秦王,轲以燕使见王于咸阳宫。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置酒成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始皇之时,在都城渭水南岸,已建有甘泉宫、章台宫、信宫等富殿多座,但均非止规大朝之所在。于是始皇于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以上文记,载见《史记》秦始皇纪。另《三辅黄图》称:“阿房宫亦日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颠以为劂,络樊川以为池。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三辅旧事》则谓:“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九里,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其外有城名阿城,东、西、北三面有墙,南无墙”。又《关中记》云:“阿房殿在长安西南二十里,东西千步,南北三百步,中受万人”。另《史记》卷五十一。贾山传中记有:“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从车罗骑,四马骛馳.旌旗不桡以上各书记载颇不一致,如宫殿之始创、占地面积、前殿尺度、容纳人数……等,其间数大有出人,现暂以止史为凭,其余文记亦并罗列,以供识者参佐。
就文献所载,阿房宫之范围相当广大,但确切情况已难考证。作为始皇新建大朝所在的主要宫殿,本身应有宏阔的范围和尺度。但《三籀黄图》所谓的“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的情况,似应属于上林苑之类的苑囿。而《三辅旧事》中的“东西三里,南北九里”(约合1200m米×2000米),与《史记》贾山传的“东西五里,南北千步”(约合2000米×1400米),尺度范围亦大,应是对整体宫殿的叙述。
阿房宫虽于始皇时大兴土木,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山(陵),发北山石……“,但未建成。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诏复作,终未竟而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