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框是从古代墙壁的木骨架——壁带演变过来的,它们一直都是用来安装门窗的框格。
槛最初的时候指的是畜圈,后来所指的是槛阑——栏杆。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清平调》中,同一诗篇里有“春风拂槛露华浓”及“沉香亭北倚阑干"之句,虽然有槛和阑干之分,所说的大概是相同的东西。假如,一定要将二者加以区分,槛的意思更广一些,可指窗一下的槛墙,或者表示构造的框格。到了清代,整个柱间”幕式墙“的门窗框格就称为”槛框“。在槛框中,可以安装门窗,也可以镶嵌实板,按照设计的要求而决定。
槛框的构造可以说随着框架结构而出现,大概是由墙壁的骨架发展而成,就是所谓的”壁带“。在唐宋之前,很多实心的墙壁都表露出”壁带“的木骨架。在骨架的框格间,或虚或实,是完全可以自由的,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十分轻盈活泼。这种表露木骨架的实墙在元明之后就消失,可能与砖墙的兴起有关,因为砖的强度较大,无须在墙壁中另作骨架,于是就只保留下安装门窗所用的槛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