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之最早形式为上部穿孔之大柱,立于墓穴旁侧,用以系绳以使棺椁下降纳人墓中者,其例见于周代。以后于石面刻墓主姓名、职位及生平事绩,并列于地面以上及土冢以前者,乃始见于西汉。
汉代帝王陵寝是否立碑,因文献无载及实物未存,无法予以证明。目前所见墓碑,大多属东汉时期,墓主最高身份为二千石太守一级之水平。
墓碑一般置于封上墓丘之前,其形状为竖向直立之矩形石板。主体为具圭首或半圆首之碑身,其上并有称为“穿”之圆形孔洞,表明尚保留最早的功能形式。碑身为扁长石板,正面刻墓主姓氏职位。
下承以矩形平面之覆斗碑座。一般之碑身及碑座均无装饰,唯半圆碑首者常在顶部二至三条路斜之凸楞晕纹。
著名之例,如发现于1930m年,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县之《袁安碑》。由篆书铭刻知袁安至司徒,殁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又如藏于山东省曲阜孔庙之《汉泰山都孔君之碑》,为记述墓主孔宙生平事绩者,书以隶书,立碑时为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较晚者如四川省雅安高墓碑。此碑高2.9米,宽1.3米,厚0.9米,碑首大体呈半圆形,上刻有蟠龙,下有一圆穿。碑额偏于右,题刻于穿上至晕间,额下则刻以碑文,共18行,每行21字。碑建于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另一种墓刻形式称为墓记,特点是置于墓内或石祠中。形式是矩形或圭形石块,也有直接刻在石壁上的。文字常采用四言韵文,内容为表彰墓主生前德行及后人哀悼情意。著名的墓记有河南洛阳出土的《马姜墓记》,作于东汉殇帝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叙述还马援之女马姜生平事绩。1973年在河南南阳汉画象石墓中发现的《许阿墓记》,记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内中表达了亲属对年仅五岁死者的深切哀痛。1982年江苏邳县出土的《缪宇墓记》,刻于东汉垣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记录了这位彭城相属吏一生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