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期的强盛王国,不仅在其都城长安的规划和宫殿建筑上表现了它的威势,也在陵墓建筑上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博大之气。唐朝的皇陵在总体上继承了前代的形制,以陵体为中心,陵体之外有方形陵墙相围,墙内建有祭祀用建筑,陵前有神道相引,神道两旁立石雕。但它与前代不同的是选用自然的山体作为陵体,代替了过去的人工封土的陵体。陵前的神道比过去更加长了,石雕也更多,因此尽管它没有秦始皇陵那些成千上万的兵马俑守陵方阵,但是在总体气魄上却比前代陵墓显得更为博大。
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是唐皇陵中最突出的代表。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它选用的自然地形就是乾县境内的梁山。梁山有三峰,其中北峰最高,南面另有两峰较低,左右对峙如人乳状,因此又称乳头山。乾陵地宫即在北峰之下,开山石辟隧道深入地下。北峰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各开一门,按方位分别为东青龙门、西白虎门、南朱雀门、北玄武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把门。朱雀门内建有祭祀用的献殿,陵墻四角建有角楼。在北峰与南面两乳峰之间布置为主要神道。两座乳峰之上各建有楼阁式的阙台式建筑。往北,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华表、飞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一对。为了增
强整座陵墓的气势,更将神道引伸往南,在距离乳峰约3公里处安设了陵墓的第一道门,在两乳峰之间设第二道阙门,石碑以北更有第三道阙门,门内神道两旁还立有当年臣服于唐朝的外国君王石雕群像60座,每一座雕像的背后都刻有国名与人名,这些外国臣民与中国臣民一样都要恭立在皇帝墓前致礼,所不同的是在他们的顶上原来建有房屋可以避风雨。这座皇陵以高耸的北峰为陵体,以两座南乳峰为阙门,陵前神道自第一道阙门至北峰下的地宫,共长4公里有余,其气魄自然是依靠人工堆筑的土丘陵体所无法比拟的。至于乾陵地宫内的情况至今未能详知。经过探测,可以知道隧道与墓门是用大石条层层填塞,并以铁汁浇灌石缝,坚固无比。唐高宗时逢唐朝盛期,朝廷好大喜功,这时建造的乾陵地宫内想必埋藏了不少当世稀宝,这些只有等待日后的发掘才能展现于世人面前。
宋朝皇陵的制度与前代不同,规定每朝皇帝死后才能开始建陵,而且必须在7个月内完工下葬。所以尽管皇陵本身的形制还是以陵台为中心,四围有陵墙,四面有门,南门外设神道,道旁立石人、石兽,最前面也立双劂门,但是在规模一卜一比唐朝垒陵要小得多。北宋皇陵8座,全部建在离汴梁不远的巩县境内。一座皇陵从选址、备料、施工到安葬完毕只允许有7个月的时间,所以各座皇陵不仅制度相同,连神道上的石刻内容也一致,只在大小上有些差别,施工质量上也稍欠精致。宋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批地主与富商的财富大大地充裕起来,城市生活繁荣,城市的商业和住宅建筑得到发展,这在一些地主、富商的坟墓中得到了反映。建造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的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墓可以说是这一类墓的代表。墓室分前后墓室,全部用砖筑造,前室为方形,后室为六角形,屋顶用砖叠涩筑成盈顶形和藻井形,下有斗棋过渡到墻体,四周墓壁上用砖作出梁柱及门窗的式样,还有墓主人夫妇对饮等装饰砖雕,而在所有这些砖制构件的表面均有五彩的彩画,前室表现的是主人宴乐、后室为主人梳洗及整理财物等,反映了古代住宅前堂后寝的传统布局。蘩座墓规模不大,前有长约6米的甬道下到墓宰·前后宰宽蚵不足3米,但墓室做工细致,装饰华丽,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环境。
处于北方金朝的一些地主坟墓,也具有同样的风格。如山西侯马的董氏地主墓,墓室呈方形,边长仅2.2米,但四壁均充满砖雕,下面有须弥座,座上为并列的几扇格扇门,上有垂柱花罩,顶上由伸出的斗棋支托着八角藻井。在所有这批构件上又都用起伏的砖雕,表现出主人、仆人、武士、乐伎等各种人物的动态以及植物花卉、几何形体的装饰花纹。一幅墓主人生前生活场景的画面都浓缩在这小小的一间墓室里。在这一地区的多座墓中都表现出这种式样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