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佛教建筑艺术——佛寺与佛殿
2018年03月30日    点击:

佛教建筑艺术——佛寺与佛殿

佛寺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遣吏赴西域求法,当他们陪同天竺高僧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时,先是住在当时专门接待外国来客的鸿胪寺,第二年才另建住所。因高僧为西方来客,所以仍以寺相称,因负佛经、佛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定名为白马寺,这应该是中国第一座佛寺建筑,从此之后,原来作为屮国官署的名称“寺”,逐渐便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了。同时,由于佛教的迅速传播,一时专门的佛寺还很少。不少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献出来当作寺院,被称为舍宅为寺"。在这种合院式的建筑里,前厅成了供奉佛像的佛殿,后堂作为学习佛经的经堂,厢房、后院成了僧人居住生活用房。中国传统

的四合院给佛教提供了活动的场所,满足了佛事活动的基本要求,于是这种合院式建筑群组便成了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寺的内容也日益增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寺院的大门、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像的大雄宝殿、诵经修行的法堂与经楼,按佛教的规则先后排列在寺院的南北中轴线上,在它们的两边和四周布置着待客、存物、僧人居住和生活用房。有的寺院还在前院两边建有悬挂钟、鼓的钟楼与鼓楼,在中轴线上或两边加建观音殿、毗卢殿等殿堂。总之,佛寺的发展并没有打破这种院落式的建筑格局。现在留存下来的早期寺院,如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天津蓟县的独乐寺、浙江宁波的保国寺、天童寺都是这样的布局。

四合院的群组适应了佛教的要求,群组中的建筑同样也满足了供奉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的需要,所以,中国传统的殿堂建筑也成了佛寺殿堂的形式。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建筑之一。大殿面阔七开间34米,进深1766米,殿内沿着后墙设有贯穿中央五开间的佛坛,坛上供奉着佛及菩萨像30余尊。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和善化寺大雄宝殿都建于辽、金时期,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长方形的殿堂,殿内设坛供奉佛像,在坛之前有较大的空间供佛徒进行佛事活动。

正如同石窟寺的佛像越雕越大一样,佛殿中的佛像也越做越大。受到佛徒们喜爱的观音菩萨更是如此,在一些寺庙中,观音像不但超过了释迦牟尼,而且还发展成千手观音、千眼观音,观音殿被放置在中心位置成为寺庙的中心大殿了。为了供奉这样的大菩萨像,于是出现了高大楼阁式的新形式佛殿。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外貌是一座二层楼阁,而里面却高三层,中央有一个贯通三层的空间,供奉着一尊高达16米的十一面观音像,佛徒可以从三层不同的高度敬仰观音。河北承德普宁寺人乘阁,里面也是供着一尊高2228米的千手千眼观音像,阁的外形为五层楼阁,阁上为一大四小五个屋顶的组合。如果说佛教的传人除石窟外,并没有带来新的佛寺和佛殿的形式,那么,这种高大佛像、菩萨像的出现,倒是促使佛殿突破了旧的形式,产生了一种新的楼阁式的佛殿,丰富了传统殿堂的形式。

以上是汉地佛教地区的佛寺与佛殿,即使在这个地区佛寺的形式也并不完全都是四合院式。山西浑源有一座“悬空寺”,建造在北岳恒山的山谷蛸壁上,它不是石窟洞口的建筑,而是一组由多座殿堂组成的寺庙建筑群,与一般寺庙不同的是这些殿堂不是建在地上而是悬挂在陡崖峭壁之上,它们的重量完全依靠插人石崖中的木梁支撑,在这些木梁上立柱架梁造屋顶,再用栈道将它们联成为一座寺院。悬空寺初建于北魏后期,元、明时期曾经重建。寺内石碑记载有当时重修的将况,工匠们在山下预先加工好所有房屋构件,然后将这些构件搬运至山顶,从山顶用绳索连人带料吊至山腰进行空中施工,经过数年才完成,有古人描绘此寺:“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


下一篇:西晋金谷园
上一篇:古代园林的发展

分享到:

网站首页 | 关于唐语 | 唐语产品 | 影壁墙砖雕 | 影壁墙百科 | 中式装修案例 | 服务与支持 | 古建资讯 | 免费获取方案 | 联系唐语 | 网站地图